好的启恒配资,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,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同时保持每段的原意和字数大致相当。
---
湘疆绽芳华
八千湘女口述史专题报道
72年前,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进疆的湖南女兵,踏上了遥远的天山南北。她们顶着凛冽的风雪,突破残暴匪患的威胁,跋涉在漫长而艰辛的西行路上,开启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事业与人生篇章……
正是因为她们无私的奉献,才终结了“屯垦戍边,一代而终”的宿命,令新疆这片边陲之地,乃至祖国的千里边防,得以实现长治久安。
时光如流水匆匆流逝,那些昔日风华正茂、意气风发的少女们,如今已变成满头银发、饱经风霜的老奶奶。她们的青春芳华,早已在新疆这片广袤大地上悄然绽放。唯有初心未变,那便是为祖国奉献终生、改写边疆面貌的坚定信念;她们的忠诚报国情怀、敢于担当的铁血意志、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,依然在这片边疆土地上闪耀着光辉。
湘水之滨的那块“湘女石”,仿佛与遥远的天山遥遥相望。天山脚下,湘水岸边,两地之间绵延着无尽的亲情与牵挂。
展开剩余87%胡爱群,1937年诞生于长沙,1952年1月响应号召入疆。她先后在新疆军区工交学校、霍城县邮电局、轮台运输站、库米什运输站、吐鲁番县吐鲁番镇服务站、吐鲁番市食品站等多个单位工作。1996年退休于吐鲁番市食品厂,如今依然定居于吐鲁番。
进疆70年 四代人扎根
我却“湘”音未改
——口述/胡爱群 文/陈晨
我是正宗的长沙姑娘,家住在长沙城中心的解放路。我们家是个大家庭,十三个孩子中我排行第三。家里常常热闹非凡,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打闹,父母忙碌得顾不上每一个人。
我记得很清楚,那是1951年,作为“八千湘女上天山”第三批进疆女兵,我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军。那时我体重不够,报名时甚至往口袋里装了几块石头,想让自己达到标准。
告别了家乡长沙,我踏上了西行的征程。先在西安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,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新疆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。培训结束后,我们乘坐大卡车,行驶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。
那时我才十五岁,身穿硕大的军装显得十分不合身。每辆车载着三十二名新兵,一辆接一辆地行驶,最终抵达甘肃与新疆的交界处星星峡。途中遭遇土匪,车队紧急转移。我们从西安一路到乌鲁木齐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。路上吃的多是黑面馍馍,这种食物以前我从未尝过,只能硬着头皮吞下。除了食物难以下咽,我还特别晕车,感觉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。
我们吃住都挤在车上,晚上背靠背地休息启恒配资,条件极其艰苦,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我在长沙读完了小学,入伍后又先后在部队工业学校、公安学校、卫生学校受训,在干部中算是多面手。自1952年15岁入伍起,到1996年退休,在新疆我做过邮政局报务员、镇政府民政助理、绿化员、出纳、运输站调度员,还兼职卫生员、护士和接生医生等。
1958年,我从北疆伊犁州霍城县邮电局调往南疆轮台县运输站,后来又调往东疆托克逊县库米什运输站。无论岗位怎么变,我总是满怀热情地接受挑战。
当时运输站负责为往来司机和旅客提供吃住和售票等后勤保障,工作琐碎繁重,任务十分艰巨。
1960年元旦,我在轮台运输站工作。条件极其艰苦,住的房间没有窗户,喝的水又苦又涩。除了本职工作,我还兼任邮电所报务员。那年寒冬腊月,运输站储备的煤炭快烧完了,没有煤就无法维持后勤保障。站长出差了,大家一时间不知所措。
我主动站了出来,带着一名男同志和运输站司机,冒着严寒去外地抢购煤炭。深夜返程时,拉煤的汽车突然熄火抛锚,停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。同行的两个男同志急得快哭了。凭借部队经验,我让司机守车,带另一名同志出去找当地维吾尔族乡亲,设法弄到水和晚饭,同时想办法联系修车人员。
两人跋涉在冰天雪地中,腿脚冻得僵硬,棉裤硬如冰块。又冷又饿时,终于找到了一户维吾尔族老乡,借住一晚。天亮后在前方遇上一支修路工程队,借助他们的帮助修好了车,我们顺利完成了采购任务。
我对石榴情有独钟,常把自己比作一颗石榴籽,和新疆各族人民紧紧抱成一团。
祖培牙·胡加合买提,今年60岁,比我小20岁。我们在吐鲁番运输站共事了20年。她刚入职时是公交车售票员。有次下班后发现遗失了价值300多元的车票,公司规定票款同行,丢票就要赔钱。刚工作不久的她月薪才18元,根本赔不起这笔钱。
面对严重的错误,祖培牙急得快晕过去。我了解情况后,安慰她说:“小妹妹,别急,我们一起找,找不到就一块赔。”最终在公交车座位底下找到了票。她后来对我说:“这件事让我感动了一辈子。”
在托克逊库米什运输站,我曾帮助三名少数民族产妇顺利接生20多个婴儿。那时食用油稀缺,一位维吾尔族小朋友烧伤,我坚持一家人省吃俭用,把节省的油小心涂抹其伤口。经过悉心治疗,小朋友痊愈,两家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。
我爱岗敬业,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贡献,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表彰。
退休后,我依然“退休不褪色”,无论去哪里都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的种子。
2010年,老伴因病住院时,我注意到病房里有一位维吾尔族老人,每餐只能吃开水泡馕。得知其家庭困难,女儿也无工作,我掏出钱资助老人,并送去水果和食品。老伴出院后,我多方努力,为老人女儿争取到运输站的工作。如今她成了我的“女儿”,每逢节日必来看望我。
66岁的古丽孜热·阿不都力木提是我邻居,情同姐妹。她每天做好饭都会端来我家,大家一起吃。她说:“好吃的东西不一起分享,我一个人吃不下。”节假日,她总问我:“妈妈家有人来了吗?”在她心里,我的故乡湖南就是我的“妈妈”!
“变化真大,我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。”2021年6月回长沙,家乡一片繁华,高楼林立,道路宽敞整洁,路边鲜花怒放,令我感慨万分。
70年前踏上天山,回家只去过两次: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,一次是2006年母亲去世时。那次因要照顾病重的老伴,停留极短便匆忙返疆。
早年回家靠火车,要熬五天五夜;后来虽有飞机,但得先坐数小时汽车到乌鲁木齐转机。现在从吐鲁番直飞长沙,只需四个多小时。离家70年,我的“湘”音依旧未改——这便是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。
如今,我在新疆生活近70年,四代人在这片土地扎根。
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,家中六人是党员。我常对孩子们说:“我走了,你们还得为国家贡献力量。我也对四个孙子说,国家有任务你们得担起,不许打退堂鼓!”
并非所有花朵都能盛开在雪域高原,但雪莲做到了;不是所有树木能扎根大漠戈壁,但胡杨做到了;不是所有人都能安身边防,但八千湘女做到了。
听闻吐鲁番还有位健在的“八千湘女”,我怀着敬意去拜访她。
胡爱群老人个子不高,却精神矍铄,满头短发如钢针般硬朗。她朴实大方,热情开朗,谈兴很浓。她那双明亮的眼睛,只要与她对视,便能深切感受到她的执着、真诚、善良与热忱。
70年离家,长年与少数民族交往,她学会了流利维吾尔语,能自如切换维语与普通话,长沙话也讲得很地道。
“当年想着干几年就回家,没想到一待就是七十年。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,我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。”胡爱群老人深情说道。
八千湘女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历史画卷,在我脑海中缓缓展开,内心无比震撼。
---
作者简介:陈晨,男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援疆干部。现任郴州日报采编策划中心副主任,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融媒体中心党组成员、副主任。
一审丨伊人
二审丨吴端
三审丨欧阳灵溪
---
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加入更多细节启恒配资,随时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信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